陈星
一场历史罕见的大旱将中国水资源丰富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推上了尴尬境地,曾经烟波浩渺的两大淡水湖中心区成了草原,湿地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有关气象专家表示,导致大旱的直接原因是气候异常,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这次大旱再次表明:气候危机已经越来越深入地影响到民众的生活。
我们发现,几乎所有可用的资金都流向了那些大型装置,而不是制定政策时所设想的那样帮助普通住户和小型装置。非常清晰的是,我们将非常欢迎安全的核能投资,然而这并不意味需要人为地提供补助,我们并不准备刺激市场,以使投资者更倾向于投资核能而不是其他类型的发电设施。
艾士诚对财新记者介绍了气候变化背景下英国的可再生能源和核能政策,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在英国的发展前景,以及对今年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南非德班谈判的展望。自上世纪80年代起,说一口流利汉语的中国通艾士诚几次作为外交官派驻北京、香港。在英国我们已经有了一些风能方面的中国投资,我们也非常地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然而,共识是我们怎样才能脱离现有的高碳能源体系,而转向低碳,最终达到一个碳中和的体系。正如拥有核电的许多国家一样,我们组织核安全专家开展了紧急调查,研究我们的核电站在发生福岛的情况下会有何种后果。
虽然我们完全地认清福岛事故后果,还需要一段时间,同样的,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应对方式。他们对于市场的力量非常强大,会帮助我们降低这些能源选择的成本,这一点我非常欢迎。时代周报:我是否可以理解为,三峡出现这么多事情,有些问题并不是三峡本身的原因,而是人祸?翁立达:有一部分是吧。
这个严重超出了我们的预料。我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三峡有一个宣传画,说三峡大坝500公里内辐射了哪些热闹区域,再往外500公里就可以辐射到北京了。[page]《后规划》争论中开工从2007年开始,重庆市和湖北省同时向国务院连续打报告,要求在三峡工程建设期满后,延续、调整、新定优惠政策,以适应管理运行期的实际需要。2008年7月17日,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16次全会作出决定,在三峡工程正常运行后,全面开展三峡工程后续工作。
比如之前要求兴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但由于资金的限制,这些管道只能铺到县城,而县城下面集镇的铺设,则没有余力。而湖北省也不甘落后,由前任副省长操刀写出建议,要求提高湖北对三峡电站电力销售税收的分配比例。
当时三峡工程对地质灾害的整个防治,只有6亿元。而三峡上面也有很多水电站,每个水电站都有自己的考虑,也不直接受省、市的管辖,这就很麻烦。生态环境和地质灾害这一块,最初虽然有预算,但的确是认识不够。就在这个当口,5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以下简称《后规划》),坦承,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而下拨到各个区县的资金,则是根据区县水淹没区的百分比和提交的规划中的各项计划来分配。令人头疼的还有移民问题。时代周报:你对三峡大坝是什么态度?翁立达:有利有弊,利大于弊。据记者了解,此次规划中涉及的1238.9亿元资金,其中,重庆将获得80%以上。
后续规划所带来的资金和政策,无疑会帮助他们解决很多三峡工程遗留下来的问题。后续工作规划的设想,由重庆市最先提出。
[page]翁立达:质疑三峡与当初宣传过度有关时代周报:你如何看待每次三峡工程流域范围内发生地震、洪涝、干旱,都会引发与三峡工程有关还是无关的讨论?翁立达:我觉得现在的媒体大多数是两种态度,一种是恨不得所有的干旱、洪涝、地震都扯上三峡。生态环境压力首当其冲。
程功勋说,但目前来看,他们只实现了搬得出,基本稳得住(指移民不回迁,不上访),要真正稳得住和逐步能致富只能被纳入《后规划》中。一方面,三峡建设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但他们就完全没提,三峡工程在这么一个人口稠密的区域,生态怎么办?移民又如何移。据参加过编制会议的知情人士透露,根据规划,这笔资金将大抵按照重庆、湖北两地三峡沉没和搬迁总共计算出的损失比例来摊派。回溯历史的长河,拨开偏见的迷雾,正视、反思三峡工程所带来的一切,破解三峡建成之后的难题,才是后三峡时代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后规划》编制完成历时两年多,涉及范围包括三峡大坝以上的库区和大坝以下的长江中下游影响区,将针对一系列后三峡问题,提供解题路径。
当时李鹏总理视察三峡时曾经提过,要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规划初稿出来后,又先后组织了近20次大规模修改,最终才通过审核。
长江委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原局长翁立达参与了此次《三峡工程后续工作总体规划》的编制,负责其中三峡水库综合调度与综合效益拓展专题研究内容,他回忆,当时经费都没有下来,就已经要求上马,而且要求在当年的10月份,就上交初步规划。争利后三峡时间很紧张。
比如未来三天有大雨,也许他们就需要提前放水。程功勋说,所以能看到的地质灾害,诸如泥石流、滑坡、塌岸等等,都可以在奉节看见。
但现在三峡存在着这么一个问题,三峡是个跨部门、跨省的工程,牵扯的部门很多,这就造成很难协调。是否如此?翁立达:10年前,这次规划里提到的关于环境、地质灾害的问题,都开始整治,几百亿资金投入了进去,也有媒体报道。毕竟,我们是要用数据说话的,我说有利,是因为它在防洪方面,真的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目前,重庆库区的农村面源污染已超过工业污染,而消落带、水华等问题也亟待治理。
我要强调的一点是,三峡的主要功能是防洪。所以,只能说效果不好。
长江委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原局长翁立达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三峡工程的研究规划,并参与了此次《后规划》的编制。洪涝季节上下游顶不住时它有自身的算盘,不淹下游就选择淹上游,去年洪涝季节是先淹重庆,后来又因库容有限不得不泄洪,让下游抗洪雪上加霜。
比如说水华,我当时就预计到三峡蓄水后,很可能会造成水华的产生。时代周报:但现在,逆调节这个词语越来越多地用在三峡上面,即缺水旱季它要保持蓄水高程关闸拦水,中下游越是缺水它越是少放水。
我们就跟地质灾害博物馆一样。引起争论的还有资金数额当时重庆市提交的报告,对后续资金的要求达到了3000亿元以上。因为有领导说:我们做我们的,不管他们的。2009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务院三峡办上报的《关于开展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的请示》。
恰逢此时,5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三峡工程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比如地质灾害问题,从2002年,三峡一期时,时任总理的朱镕基就拨专款40亿元用于治理三峡工程135米水位线下的地质灾害。
但是建设到中途,政府发现由于搬迁造成的库区污染大大超出了当时的预计,于是下拨资金,要求各县建立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用于生态环境上的资金,被追加到了几个亿。而下游的湖北省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当前,库区人多地少,人口密度是同类山地丘陵地区的4倍。移民搬迁安置遗留问题多。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